• 020-85276066
  • |
  • gepf01@163.com
新闻动态

另一种声污染:次声波

2021-05-28 0 文一元

2021年4月16日第19个世界噪音日,在人们淡漠之中度过,无声无息。

这并不意味人类已经解决了噪音污染的问题,恰恰相反,噪音污染至今仍然是人们投诉的热点,而且是环境保护工作中未能有效解决的问题。

image.png

去年年末,生态环境部发布消息称,当月噪音污染投诉举报量占环境污染投诉举报总量的47.1%。这种状况并非偶发,自互联网统计以来,已是十余年的常态了。

image.png

噪音污染已尽人皆知,几乎所有人都曾被噪音困扰过。

噪音之所以令人烦躁,是因为人们的感官难以忍受,嘈杂喧嚣,心烦意乱,不能休息,生理功能受到影响;长期受噪音折磨会严重影响听力,导致其他疾病的发生。

 而还有一种声污染却鲜为人知。这是一种不被人的耳朵所觉察,却又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远远超过一般的噪声污染,甚至可以致人于死亡的声污染,这就是次声波。

image.png

次声危害

声波来源于发声体的震动,每秒钟震动的次数称为声音的频率,其单位叫赫兹(Hz)。人耳能够听到20-20000Hz范围内的声波;超过20000Hz的声波叫超声波,人耳不能听到。而人耳完全觉察不到是小于20Hz的声波,被称之为次声波(Infrasound Wave)。

image.png

次声波存在于人类的生活环境中,尽管是听不见、摸不着、看不见,然而它确确实实在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程度远远超过一般的声污染,说它是“无形杀手”,一点都不为过。

image.png

次声波伤人的原理是与人的器官“共振”。中学物理课听到的经典故事:一队士兵操着整齐的步伐走过大桥,当走步频率与大桥的固有频率一致时,产生了“共振”,使桥梁坍塌。

image.png

人的器官亦有固有频率,如头部固有频率8-12Hz,腹腔內脏固有频率4-6Hz。当次声波频率低于10Hz时,便于人体内脏器官发生“共振”,轻者头昏呕吐、呼吸困难,重者瘫痪、狂颠、恐惧,直接损害心脏、肺脏,甚至破裂而身亡。

有认为,人之所以晕车晕船,高楼的晃动引发头昏恶心,均与所发生的次声波有关,这已算是最轻微的了。

有认为,人之所以晕车晕船,高楼的晃动引发头昏恶心,均与所发生的次声波有关,这已算是最轻微的了。

次声的产生

次声波产生于自然界。

海洋风暴、火山爆发、海啸、海浪、电闪雷鸣、空中或水中湍流、龙卷风、磁暴等都可能伴有次声波的发生。

也大量发生于人类的活动。

诸如核爆炸、导弹火炮发射、轮船航行、汽车行驶、高楼大桥的摇晃,甚至鼓风机、水泵、搅拌机、扩音器等在发出可听闻的声波同时,都产生次声波。

image.png

次声波因其频率低、波长长,可以远距离传播,且有很强的穿透力。

有记载1883年8月南苏门答腊的克拉卡托火山爆发,产生的次声波绕地球三圈,全长十多万公里,历时108小时。

image.png

也有测定,7Hz的次声波可以穿透十几米厚的混凝土和钢板。

一旦与周围物体发生共振,还将释放出巨大能量,具有极强的破坏力。

             次声杀人惨案

据百度百科记载:

1890年,马可波罗号帆船从新西兰驶往英国途中神秘失踪,1910年人们在火地岛海岸发现了它。十分诡异的是马可波罗号完好如初,所载物品原封未动,船长的航海日记字迹依稀可认,船员遗骸各在其位,保持当年在岗时的姿势。

image.png

1948年,一艘荷兰货船在通过马六甲海峡时,一场风暴后,全船海员莫名其妙地死去。

匈牙利鲍拉德利山洞入口,曾有3名旅游者同时倒地死亡。

经反复调查证实,上述惨案的元凶就是次声波。

中国声学研究所专家还认为,1992年11月24日导致141人死亡的桂林空难事件,亦因“山背波”次声波引发的空气湍流,造成飞机失控。同时也不排除次声波对飞行员的共振造成昏厥所致。

image.png

次声污染防治

已有记载的次声波杀人惨案并不多见,是因为次声严重伤害人体须有两个前提,一是低频率,伤害人体的次声波通常在10Hz以下;二是有一定的声强。

微弱的次声波虽不能致人于死命,但也足够使人不适。而且次声危害的到来无声无息,既不可防御,又无可躲避,且在瞬间造成伤害,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都无可幸免。

image.png

不可掉以轻心的公害

上世纪50年代起,次声波问题已被人们所注意,次声污染已在许多国家列为公害。对这种“不噪”的”噪音“,绝不可掉以轻心。

我国也应该将次声噪音纳入噪音污染防治的范畴,规定允许的次声波标准,从声源、传播途径入手,实施可行的防治办法。

首先要研究自然现象产生的次声波特性和发生机制,认识其现象和规律,对可能产生次声波灾害实施预测和预警,减少可能发生的伤亡。

对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次声波污染,也要对声源所辐射的次声波进行接收和检测,探测其位置、特性、有针对性地采取降次降噪措施。

image.png

每个人都应该尽量避免处于次声波的环境之中。

是时候了,大家都应该努力,防控次声污染。

还民以宁静,还民以安全的声环境!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