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陈鹤森、通讯员张赛),近日,记者随省环保基金会秘书长袁征一行,探访了素有“中国水鸟之乡”称号的海丰湿地,在广东省红树林湿地恢复与重建工程项目落脚地--海丰公平大湖省级自然保护区,记者看到,成片的红树林中时有白鹭翻飞,红树林脚下的滩涂上,小螃蟹、跳跳鱼等小生物自由地生长嬉戏,即便是在当下的台风季,海滩上依然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
恢复湿地生态已刻不容缓
海丰湿地是联合国湿地公约秘书处在2008年2月2日世界湿地日批准的1727号国际重要湿地,这是继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惠东港口海龟自然保护区后,我省第三处国际重要湿地。红树林湿地恢复与重建工程是我省海岸生态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海丰公平大湖湿地保护工程项目的主体任务。作为联合国湿地公约秘书处批准的1727号国际重要湿地,海丰湿地素有“中国水鸟之乡”的称号。但是,但由于上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的围海造田和90年代后的围海养殖等长期的不规范开发和毁坏,红树林湿地面积不断萎缩,生态功能严重退化。为有效遏制红树林湿地的锐减,修复生态环境,近年来,海丰县在湿地生态监测、红树林保育和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红树林湿地的恢复和保护工作不断得到加强。
为唤起广东省社会各界携手支持红树林保护事业,帮助沿海地区大面积种植红树林,共同建筑绿色海上长城。2008年,广东省人大环资委、省环保厅、省环保基金会等单位联合主办了全省性的大型环保公益活动--“同在蓝天下•共建红树林”, 2010年,经组委会研究同意,海丰县的红树林种植保育活动被纳入全省的活动之中,这对推进实现全省红树林发展规划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为海丰县生态建设特别是红树林保护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首期种植红树林2000亩
为落实和有效开展这一公益活动,在海丰县政府和海丰公平大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的支持及协调下,梅陇镇提供了从南山水闸至长沙湾大桥一带鱼塭以外的海滩涂10000亩面积,作为恢复种植公益红树林的基地,并决定首期完成人工种植2000亩的活动目标。活动得到了得省林业局及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办公室、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办公室的同意和批准。
据1985年海丰县农委的调查资料,海丰县红树林分散在小漠、鲘门、汕尾新港以及长沙湾、九龙湾沿岸滩涂上的红树林,总面积仅存有1744亩。为切实扭转这一被动局面,重建海丰湿地这片“粤东之肺”,2006年,国家林业局批准了海丰公平大湖湿地保护工程项目,启动实施海丰湿地保护工程、红树林恢复工程和湿地能力建设工程,并得到了汇丰集团、世界自然基金会等的资助和合作。
2010年,由省环保基金会主持启动的海丰县红树林种植活动方案采取了一种新的运作模式,活动由海丰县人民政府统一组织和宣传发动,交由汕尾市红树林农林开发有限公司负责实施,并组织动员驻海丰地区各单位、市属各部门、各社会团体、企业以及公民个人、环保志愿者共同参与。按照项目规划,在梅陇镇南山水闸至长沙湾大桥一带鱼塭以外的海滩涂10000亩面积中,选择2000亩作为恢复种植公益红树林的首期活动基地。通过举办这一活动,在全社会再次树立爱护自然、保护生态、保护家园的理念,提高人们对红树林生态保护作用的认知程度,自觉抵制非法猎捕鸟类、毁坏红树林湿地的行为,达到宣传爱林护林、爱鸟护鸟、维护生物多样性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湿地红树林有了“守护神”
据汕尾市红树林农林开发有限公司尧汉杰董事长介绍,潮间带红树林湿地是海丰湿地的重要构成,具有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净化水质、提供水生生物栖息和繁育场所等多种重要生态功能,更为水鸟的觅食、栖息、繁殖和候鸟的停留、越冬、迁徙提供了优良的生境。梅陇镇位于汕尾市西南海滨海岸线长31公里,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区,年平均最高气26度,年平均最低气温19度,十分适宜红树林的生长,但是,由于上世纪50—70年代围海养殖的破坏,除了零星的桐花、秋茄、海漆、三叶鱼藤外顽强地生长外,再也不见成片的红树了,生态环境破碎,作为海丰重要的台风带,近万亩滩涂的风灾加重,农鱼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为扭转梅陇镇的红树林锐减态势,身为高级律师,且是知名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的尧老,挺身而出担起了汕尾市红树林农林开发有限公司尧汉杰董事长的重任,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尧老对项目实施目标及过程中的问题了如指掌,他告诉记者,项目第一期种植地点是梅陇东关联安围,船路水闸向东至长沙湾大桥1500亩,长度5000米,宽度300米;船路水闸向西至南山水闸500亩,长度4800米,宽度100米。种植面积2000亩。对成活率低于80%的红树林将及时开展补植造林行动,并全面做好保护、管理、养护和抚育工作。同时, 积极推进海丰地区湿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划定升级和海岸红树林生态景观带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在全社会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强化红树林与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公众参与的自觉性和热情度。
尧老坦言,目前最大的难点一是自然条件,如强台风等,对处在成活期的小红树,台风的影响有时是毁灭性的。二是村民和渔民的工作,因从近期利益上讲,项目和附近村民的生产是有冲突的,平衡这种冲突,也花费了他不少的精力,第三当然是资金了,海丰红树林的历史欠账太多,要完全恢复,必须有巨额的资金投入,他认为,省环保基金会做了个很好的起步工作,这使他对今后的红树林保护工作充满信心。他说,这几年来,他已经和红树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的后半生将会无偿地贡献给海丰湿地的红树林保护事业,做一个红树林保护的老义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