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20-26093393
  • |
  • gepf01@163.com
公众服务

红树林首期完成预定目标:四年种植红树林5816亩每年吸收二氧化碳9945吨

2014-11-27 0 陈彦鸿 李少珍广东省环保基金会

      红树林素有“海上长城”的美称,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其碳汇作用也优于一般的林木。据了解,全国红树林总面积22639公顷,我省现有10470公顷,占全国的46.8%。 
      近数十年来, 过量的围海造地和垦植养殖,以及海水污染等人为因素以及台风、赤潮等自然灾害使我省红树林面积一直呈现锐减的趋势,从上世纪50年代的4万公顷减少到现在的1.047万公顷。人工修复红树林显得刻不容缓。
      由广东省环保基金会发起,并联合省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省环境保护厅、省林业厅、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影视传媒集团共同组织开展了“同在蓝天下,共建红树林”大型环保公益活动。目前首期种植活动已于2012年底基本完成,活动启动四年来,已在先后在湛江市(雷州)、珠海市(淇澳岛)、江门市(台山市、新会区)、汕尾市(海丰县)等沿海城市累计种植红树林5816亩及恢复湿地2000亩,顺利完成了首期种植计划。
      从2008年开始发起的 “同在蓝天下,共建红树林”活动是省环保基金会创建且坚持数年的一个环保公益活动的品牌。活动自开展以来到2012年底共向社会募集捐款846万元,直接用于红树林种植795万元,活动已成为我省一个知名的公益品牌和红树林生态名片。目前,省环保基金会正在总结调整相关工作计划,并择时启动第二期红树林种植和湿地保护工作,全面完成原定在全省种植10000亩红树林的计划。 

      一、湛江地区:首个“海岸守护—红树林工程” 
       湛江的“海岸守护—红树林工程”是省环保基金会资助的第一个红树林种植保护项目,项目投入近200万元。湛江红树林保护区经过三年的造林工作,在雷州市附城镇、沈塘镇海滩涂共造林种植红树林1206亩。湛江成功种植红树林并取得良好种植效果的实际案例,为其他沿海城市进行红树林种植工作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与先例,也为下一步开展红树林工作提供了经验。 

       二、 珠海地区:打造淇澳岛红树林保护区成为国际著名湿地
       在省环保基金会的统一部署下,2009年-2010年,共投入100万元,使珠海地区成功完成红树种植面积共1010亩,该活动在珠海淇澳红树林种植项目的实施获得良好的预期效果。淇澳是珠江口重要的生态脆弱区域,红树林项目对改善珠江口浅海湿地生态环境,增加鸟类觅食地和鱼贝类繁殖场所,丰富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活动在珠海市淇澳—担杆岛的实施,将进一步推进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成为科研、科普、教育、观赏、旅游于体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际性著名湿地,造就珠三角地区湿地科普教育的最佳生态景区。 

       三、 江门市新会地区:丰富银湖湾湿地建设
     2010年初,江门新会区的红树林种植活动正式纳入全省的“同在蓝天下?共建红树林”大型公益活动,同年10月该活动在新会银湖湾举行了启动仪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省环保基金会根据本次红树林活动种植工程工作安排,目前已在江门市新会区银湖湾种植1000亩红树林,成活率已达到85%以上。 

       四、江门市台山地区:打造首个省内县市级红树林示范基地
       2010年1月22日,台山市“同在蓝天下.共建红树林”环保公益活动启动仪式成功召开。同年12月底,完成首期造林任务280亩,种植品种有无瓣海桑和秋茄等品种。由于当年12月份正遇到超强冷空气袭扰,已种植的红树林整体成活率较低,省环保基金会吸取经验教训并采取有效提高造林保存率的措施后,2011年5月完成种植任务830亩,其中新种面积650亩,补种面积约180亩。到2012年种植面积约500亩,其中,对2011年种植830亩中因天气原因坏死部分进行补种,补种面积约330亩,新种面积170亩,在红树林专家的建议下继续采用当地秋茄胚轴,新种红树林规格统一,到2013年初普遍已生长到70公分。省环保基金会到目前为止已在台山市对红树林种植项目投入100多万元,目前红树林成活率已达到85%以上。 

       红树林湿地保护是一项重要的生态公益事业,我国湿地处于需要抢救性保护的阶段,努力扩大湿地面积是当前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同在蓝天下,共建红树林”环保公益活动切合了党中央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也苻合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机制,推进沿海地区,美丽海湾建设。打造一批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要求。“同在蓝天下,共建红树林”活动第二期的工作重点是遵循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关于湿地保护及生态修复与建设的一系列指示精神,继续做好湿地恢复和红树林种植,提升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切实扭转我省湿地面积萎缩和生态功能下降的不良趋势。同时省环保基金会将动员社会力量的参与,帮助和支持地方政府建设湿地公园和湿地保护小区。以此提高湿地保护的公民意识,在全社会形成珍惜湿地、爱护湿地、保护湿地、支持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社会氛围。(陈彦鸿 李少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