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我会原常务副理事长袁征应邀前往广东省海峡两岸交流促进会农业委员会,与会长林炳煌、常务副会长郑逢喜、副会长陈裕隆,就提高台商与大陆的农业科技,生物科技的交流,促进国内农业的管理与技术的提升,以及土壤污染治理等相关事宜进行了座谈。技术服务部李少珍随行。
会上,林炳煌表示,农委会是广东省海峡两岸交流促进会的分支机构,在省台办的指导和支持下成立,主要是协助引进台湾高科技农业技术,邀请台湾农业专家,在广东省各重点城市主办海峡两岸的农业交流活动,举办各种讲座,来提高台商与大陆农企在农业科技与生物科技的管理与技术水平,促进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同时,林炳煌指出,国内的农业发展,台湾企业提供了一定的助力,农业振兴、农业发展,农业支持的核心是国家增加对农业的资金投入,通过资金投入支持,提高农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才能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他还提到,农业用地管理政策对于农业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农业土地使用年期过短限制了农业的发展。台湾农业土地使用权是一项永久业权,目前国内农业土地使用年限只有30年。农业投资项目的投资回报周期较长,农业用地使用年期过短,则无法满足使用土地者对于农业生产产业的升级改造、技术提升和长线投资。很期盼在农业用地政策和管理上作出改革和调整。
袁征指出,粤台两地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合作日益密切,粤台农业合作作为粤台经贸交流与合作中的重要一环,无论是对台商在大陆新一轮事业的开拓发展,还是对广东农业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农村建设的推动,均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根据《广东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至2022年广东全省要建立150个现代农业产业基地,300个农业特色产业和2000个农业特色专业村,今后可进一步加强与台湾海峡两岸的农业专家交流沟通,借鉴台湾现代农业技术,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助力乡村振兴。同时,袁征诚挚地邀请农委会及其成员企业参与到我会组织的生态环境公益活动中来,如最近发起的《汕尾海丰湿地保护公益活动》,结合湿地保护的主题,通过企业与企业间的对接,积极推进生态农业、生态养殖业示范基地建设,打造绿色农业生态产业链,以巩固扶贫脱贫成果,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农村稳定和乡村振兴的目标。
郑逢喜表示,农委会非常乐意参与我会的环保公益活动以及湿地保护活动。同时他提出,2014年台湾的专业技术团队已与内地一些研究院所合作研究土壤污染治理技术,主要是采用低分子有机酸如柠檬酸、酒石酸、草酸对土壤污染物进行化学萃取,再辅以微生物和植物修复技术进行土壤污染治理,此技术在台湾应用后取得良好的效果,希望能在广东的土壤污染治理中得以应用。但鉴于国内土壤污染情况与台湾本土有一定的差异,郑逢喜希望我会介绍相关部门和研究单位合作进行技术研发、论证和数据收集。
袁征指出,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集中在粤北地区,被列为重金属污染的重点防控区,其他一些城市也因矿产采掘冶炼或工业排污,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目前,正按照《广东省土壤污染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在已完成的全省土壤污染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进而推进了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用地调查,并开展了受污耕地污染成因的摸底分析,加强了源头控制,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土壤治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袁征表示,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修复的技术交流和合作是国家支持和鼓励的项目,我们会尽快组织和安排。实施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一的修复技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必须以植物修复为主,辅以化学、微生物及农业生态措施,增加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吸收,从而提高土壤修复的综合效率。因此,生物修复综合技术将是今后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
最后,双方均表示在未来的环保公益活动及环保新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合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