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讯 广东省环保基金会最近透露,截至目前,全省环境保护组织实际数目已达220多个,而到“十二五”末,全省将计划培育300个以上骨干环保社团。
近年来,广东省的环保社会组织,已成为公众有序参与环保工作的一支重要社会力量。
记者了解到,全省环保社会组织基本分为三大类:一类是依托政府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的,占比约为40%,另一类是依托于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也占了40%,还有一类约20%左右则是来自于民间环保人士自发组织的。
虽然广东省的环保社会组织正在不断发展,但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韦祖松却对其现状有所担忧:“广东省的环保组织仍然呈现总体上量小、质弱、规模小、组织过于行政化、资金稀缺、专业人员不足等特点。”由于目前全国公募权还没有放开,这些民间组织的资金来源受到很大的限制,只能依靠一些基金会予以维持,这也限制了组织的发展能力。
对于环保团体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特聘专家、创绿中心总干事卢思骋日前在广州表示,“以前一些环保团体有好的愿景和团队,但苦于找不到发展机会,常常‘怀才不遇’。但从实际上看,目前很多民间环保组织的工作人员专业性不足,导致虽然很多机会摆在面前,由于自己的内功没有练好,结果错过了机会,变成了‘怀遇不才’。”因此,加强环保社会组织专业人员队伍建设,也是迫在眉睫。
5月30日,2012年广东环保志愿者行动周活动之一的绿色消费论坛在广东工业大学举行。“我们已经连续两年在省内部分高校成功地举办这样的系列环保公益活动了。”广东省环保志愿者指导委员会干部陈彦鸿在现场告诉记者。
据了解,广东省环保志愿组织发起和开展环保志愿服务,在配合政府工作、开展环保公益活动、宣传普及环保知识、提升公众环境意识、维护环境权益、进行环境监督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广东省环保厅人士表示,今年将对全省环保志愿者实行“实名制”登记,制定环保志愿者服务规范和指导手册,以及分期分批对各地环保志愿者组织骨干进行培训。
对于广东省环保社会组织的未来发展,多位环保专家表示,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环保社会组织将会更“有所作为”,如推动本土环保社会组织与国际、港澳地区绿色NGO的合作与交流,树立起开放性的思维,引进成熟的环保社会组织的经验和工作手法,从而提高自身的“内功”与发展水平。
吴凡 陈杰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