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正在这里生根发芽 生态文明建设思路已悄然从“发展优先”转向“以人为本”
美丽中国之美丽广州
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报告明确提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美丽中国如何实现?昨天,记者走访发现,过去几年,广州实现天更蓝、水更清、路更畅、房更靓、城更美;绿道穿城、四季花城中,市民多了一种慢节奏的绿色生活;广州企业力推清洁能源生产方式,不冒烟的烟囱甚至成了吸引游客的一处靓景。广州车企投巨资自主研发的新能源车,一种新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正在形成。生态文明建设思路已悄然从“发展优先”转向“以人为本”。
广州:绿色成为生活常态
文/ 记者刘幸、耿旭静、杜娟、杜萌
“广州绿道很给力,广州市民很幸福!”昨日下午,秋高气爽,阳光和煦,一位年逾六旬的骑行爱好者老刘正在珠江边的绿道上骑行。老刘告诉记者,闲暇最喜欢的就是沿着绿道骑行,绿道就像彩色飘带一样,贯穿了美丽的珠三角,既为市民走进大自然提供了绿径,又为村民的农产品走进市民中提供了捷径,而且吃出来健康,尝到了幸福。
绿道开启市民生活新方式
其实自珠三角区域绿道全线贯通以来,像老刘这样热衷于在绿道上骑行的人越来越多。统计显示,自2011年1月5日珠三角区域绿道全线贯通以来,珠三角各市累计建设完成区域绿道2372公里,市与市之间的18个绿道城际交界面全部实现互联互通,累计直接服务人口约2565万人。
如在增城,增江画廊沿线的绿道、增派公路沿线绿道串联了区内最好的生态区和历史文化景点,更将岭南水乡生活一网打尽。监测显示,自2010年开通绿道以来,增城农家乐游客人数大幅上升。如今广州绿道上,无论是增江小楼人家,白云农业观光区,还是从化荔乡,万亩果园中,总有拜客族身影。绿道,开启了广州旅游发展的新方向,开启了广州市民生活新方式。
珠啤烟囱与小蛮腰争辉
每到夜幕降临,电视塔“小蛮腰”东侧的珠江琶醍就渐次热闹了起来。小蛮腰和琶醍旁边一根高耸的圆柱趁着夜色一起亮起来,各色变幻的灯光如同绚丽多彩的彩裙,让人目不暇接。夜更深了,小蛮腰睡去了,圆柱却随着琶醍的鼎盛人气更加绚烂起来,成了珠江边最靓丽的一道景观。“太美了!”不少外地游客一边赞叹着,一边疑惑着这根与小蛮腰争辉的粗大柱子是什么建筑。当知道这是珠江啤酒的烟囱时,每个人都发出不可置信的惊叹:“广州连烟囱都能成景点,太不可思议了!”
市民李娜住在中大北门附近,爱蒲爱玩的她每周都会和朋友到琶醍喝一杯本地的珠江啤酒:“看着小蛮腰与珠啤的烟囱相映成趣,与三五好友边喝边聊,幸福感飙升。”
开业一年多,珠江琶醍成为广州年轻人的“食蒲新宠”。珠江琶醍以珠江啤酒博物馆为依托,为人们展示了珠江两岸的另一种独特风景。它以博物馆为核心,利用沿江厂房整改美化的珠江琶醍啤酒文化创意艺术区,配套旅游观光码头、中西餐饮美食、酒吧夜店成为接待国内外游客、传播岭南文化的新景点,被市民评选为海珠区十大旅游新名片。一到“月满琶醍”音乐party日,这里就会人气爆棚。
虽然这里毗邻珠江啤酒厂,但烟囱不冒烟、沼气可发电,游客们完全感受不到工业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困扰。在珠江啤酒厂,没有一滴污水直接排到珠江里,全部经过处理再利用。清清养鱼池里鱼儿嬉戏,用的水全部是处理过的污水。
广汽投30亿发展新能源车
记者进入自主品牌传祺生产基地广汽乘用车厂区内,感觉就如同进入一个花园,风光互补灯、太阳能灯在广汽乘用车厂区更可以随处见到,努力构建一个生态环保的环境。在广汽乘用车车间内,随处可见“消除一切浪费”的字样,减少浪费的理念体现在产品设计、供应链建设、制造生产等每个环节。
广汽集团副总经理、广汽乘用车总经理吴松介绍,未来广汽计划投入30亿元打造新能源车。目前开发的传祺系列车型将全部开发相对应的新能源车型,比如传祺轿车有了混合动力车。其它车型也将设纯电动车或混合动力车。在传统车型方面,也将通过轻量化生产、技术创新升级,减少油耗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启停’节能功能正在研发过程中,在等红灯的过程中,发动机停止运行。这样可以大大降低油耗,减少空气污染。”吴松表示。
先看PM2.5再出门爬山
广东省环保志愿者指导委员会总干事陈彦鸿已经在广州生活了15年,他告诉记者:“1997年我第一次从乡下来广州,第一站是客村,很远我就发现珠江味道很难闻,而且当时广州的天也是灰的。” 但最近几年广州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从今年3月8日开始,广州在全国率先公布了十个国控点的PM2.5、臭氧等六项指标的实时监控数值,为市民出行提供指南。而今年10月北京的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发布城市空气质量信息公开指数(AQTI)2012年评价结果,广州得分最高,排名第一。
对此,作为环保工作者的陈彦鸿有切身体会,他很关心空气质量,特别是PM2.5问题。“因为我周末很喜欢去爬山,现在广州有实时的PM2.5监测数据发布,每次爬山前我都要看看数据。”
陈彦鸿说:“广州经过了创文和亚运之后,各种环境指标好了好多。广州现在的环境适合于居住,也适合于创业,更适合于高新技术的研发。”
市民心中的“美丽广州”
文/ 记者廖靖文
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美丽中国”,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词汇。广州市全力推进的新型城市化建设,重要内容就是打造以花城绿城水城为特色的生态城市。刚刚开放的海珠湿地,是广州生态文明建设的代表,记者昨日在海珠湿地和周边社区走访,游客和市民畅谈对美丽广州的理解和期望。
龙潭涌变清 居住环境大升级
“湿地那里的花好多好靓”,龙潭村村民简女士与街坊们聊起了新近开放的海珠湿地。简女士是小洲村人,嫁到龙潭村已经30多年,自小在水乡果林长大的她对自然生态有一份深情。二十多年前,龙潭涌的水还清澈见底,那时夏天孩子们都要在水中泡半天。后来由于工业发展,出现了很多制衣厂,水质逐渐变差,龙潭涌变得又黑又臭。前几年开始,广州大力治水,龙潭涌开始慢慢变清。
“前年看着河涌水开始变清,但还是臭,后来慢慢好转,今年水质的确好多了”,村民梁女士心里有一盘账,随着海珠湖和海珠湿地的相继开放,龙潭村的环境大大改善提升,她对居住环境有了更多期待,“希望垃圾能够减少,增加一些垃圾桶,现在提倡垃圾分类,我们也赞成”。
记者绕着龙潭涌转了一圈,虽然水质还不算清澈,但基本闻不到异味。很多村民和定居在这里的新广州人都带着孩子在涌边休憩嬉戏。李先生是湖北潜江人,十几年前来到广州打工,目前在龙潭村已经有一家十多个车位的制衣厂。他说每个星期都会带着孩子到附近的海珠湖去玩耍,“我心中的生态广州就是有地方带孩子散步,住处周围树多,水也干净就好了”。
绿道、公园遍身边
位于海珠区东南部的海珠湿地,主要包括万亩果园、海珠湖及相关河涌39条,总用地面积约800公顷,水域面积达380公顷,这里是石硖龙眼、红果杨桃、鸡心黄皮、胭脂红番石榴等十多种岭南佳果的传统产区,富有岭南水乡文化特色。与龙潭村相邻的就是今年9月29日开放的海珠湿地一期示范区,目前每天接待1000名提前预约的市民入园游览。
示范区通过连通龙潭涌和石榴岗河水系,重现了弯弯碧水,水清岸绿,曲径通幽的景象,岸边随风摇曳的再力花,河里波光粼粼的水纹,构筑了一道秀丽的生态景观。示范区北部打造了亲水花溪、空中栈道等生态湿地特色景观和粤式广府文化景观牌坊、飞阁流丹仿古展厅群等岭南文化特色建筑,突出生态、岭南、水乡、野趣的特色。在这里游客可零距离亲水、接触果林,领略“生态、岭南、水乡、野趣”的果园湿地特色风貌,成为广州的最新游览胜地。
在海珠湿地游览的海南游客罗先生对环境赞不绝口,“这个湿地跟以往去过的公园很不一样,特别舒服,既有河网田园,又有亭台楼阁,没想到广州市区有这么漂亮的地方”。住在天河区的梁先生夫妇则自豪地说,“广州的生态做得很好,有漂亮的绿道,有许多绿地花园,在全国没有几个大城市能比得上广州的。现在这里开放了,我们又多了一个可以去的地方,觉得特别好。”
在越秀区工作的外企员工陈晓岚告诉记者,以往周末总是感到没有好去处,从2010年开始,她和朋友每个周末都有活动,沿着绿道骑自行车,游览各个生态、绿色景点。“官洲岛、大学城、南沙、科学城……沿着绿道、水道就可以发现广州不一样的美,花城的美名全国闻名,其实广州现在还是绿城、水城”。陈晓岚认为,美中不足的是老城区的绿化还不够多,希望增加更多的街头小景,在单位、家门口也能享受生态带来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