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是世界“地球一小时”活动日,广州多处建筑物响应环保号召,在晚上8点半至9点半关闭外墙灯光。据供电部门监测,广州电网最高负荷减少33.2万千瓦。但也有环保部门负责人表示,“熄灯一小时”太形式主义了。省环保厅主管的环保志愿者指导委员会发起“早睡一小时”应对“熄灯一小时”,认为这“更符合我国国情”。
据实而言,“熄灯一小时”活动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价值,本意在于提高人们的环保和节能意识。但由于照明用电在国民用电总量中仅占大约10%,因此“熄灯一小时”实际的节能效果并不高。不仅如此,今年南京“熄灯一小时”活动用电量不降反升,这也表明“熄灯一小时”未必就真能节能。又何况电能无法存储,发出来的电不用,未必真能“省”下来。
从这个角度看,“熄灯一小时”确乎不如“早睡一小时”。因为“早睡一小时”同样有熄灯节能的效用,不仅是关爱地球,还体现了关爱生命本身。尤其对广州人来讲,“早睡一小时”更为重要。前不久有一项调查显示,广州人在全国20城市中睡眠时长排在倒数第4位,平均上床就寝时间为23:08,就寝时间最晚。如此看来,“早睡一小时”确实值得提倡。
但是,一座城市的作息规律,是多方面因素形成的,甚至可以归纳到一座城市的生活风格。是以,“早睡一小时”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难。一方面,广州人爱美食,许多人都有喝夜茶、吃夜宵的习惯;另一方面,下班时间晚,加之堵车时间长,晚饭和就寝时间也被拖后;再者,广州经济发达,工作节奏快,与此对应的是职场人士工作和生活压力大,由此而生的焦虑感也会影响睡眠,这些或许需要通过夜生活予以纾解。由多方面现实因素导致的睡眠时间晚,显然不是一个倡议所能扭转的。
要想让“早睡一小时”逐渐变为可能,需要城市风格做些自我调整。从公共服务的层面看,比如畅通交通,让职场人士耗费在路上的时间尽可能短一些;单位管理方面,能够更人性化一些,比如在“地球一小时”活动日当天,能够早一些下班;商业营业场所能够配合活动,在活动日当晚能够早一些打烊闭店……更进一步说,早睡和延长睡眠时长,归根结底是一种慢节奏生活的表现,需要城市经济体的运转速度相对调低,以让生活在城市的人们不再焦虑,有条件自我放慢生活节奏。
“早睡一小时”看起来是碎片化的生活小事,思忖起来却是社会背景下人们生活质量的大问题。所以,面对这个倡议,不仅是市民需要从节能、环保、健康等诸多方面进行思考,政府部门和单位组织,也应该做必要的考量,不断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打造城市“慢生活”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