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20-26093393
  • |
  • gepf01@163.com
公众服务

袁征考察原位生物(生态)综合治理修复技术

2012-08-23 0 李少珍

 8月14日,省环保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袁征一行前往广州市振鸿科展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实地考察了其自主研发的多项治理河流湖泊专利核心技术——原位生物(生态)综合治理修复技术。 
       据公司执行董事林千富介绍,原位生物(生态)综合治理修复技术是将识别与选育的高效降解土著微生物与引进的高效降解微生物结合起来,投入河流、湖泊中,采用实时监控不调控手段,结合增氧富氧技术,形成高效微生物降解体系,强化重度污染的河流、湖泊的底泥快速削减与水质快速改善,迅速消除黑臭现象,使水质主要指标达到地表水IV类,并重建河流、湖泊良性生态平衡,维持良好的水质状况,促使水体恢复自净功能。 
       原位生物(生态)综合治理修复技术,经过中国科学院生物工程王培军博士和黎赓桓高工近十年的积累及沉淀,不断改进工艺及方法,主要是从河流、湖泊里提取土著微生物进行筛选培育,其中活性微生物浓度最高可达到2000亿个/ml,为目前国内最高水平,产能也创历史达到6000吨原液/年,在白云区成立了微生物研发生产中心,成功地完成了产业化、规模化生产。其治理后可常年低成本维持水质恢复水体良性生态功能,达到安全、无毒害、无二次污染、投资少、见效快等效果。曾在广州市荔湾区东沙开发区南漖涌、东莞石排镇某河涌、东莞虎门林则徐纪念馆2号硝烟池等进行了技术示范,均取得较好效果。 
       袁征常务副理事长表示,城市和农村的河涌治理是我省“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水环境治理的重点项目之一,也是珠江综合整治中未能如期完成的一个目标。为有效消除城市河涌的黑臭现象,传统做法都是“截污、清淤、补水调水”等市政工程措施,但未能彻底见效。因此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将有可能成为河涌治理技术的一个发展方向,尤其是在削减河涌底泥、消除黑臭现象、恢复河道生态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在参观振鸿科展公司的钟落潭研发生产基地时,袁征十分肯定从土著微生物中优先和培育有效菌种的做法,他说,我们不能始终依赖微生物的进口,况且去年初国家已经明令禁止从国外进口生物菌种,这是确保生物安全的重要措施。利用污染河流、湖泊内的土著微生物优选、培育后重新用于河流湖泊的治理,符合生物安全原则。振鸿科展公司已经成功地优选出一批专门用于河涌治理的生物菌种,而且研发出独特的微生物浓缩技术,可根据河涌污染情况,调整活性微生物的浓度,最高浓度可以达到2000亿个/ml,使这一技术的应用真正达到安全高效的目标。袁征还指出,生物的优选和驯养要继续不断地进行,同时应进一步解决生物附载和菌种在底泥的着床问题,并通过技术示范推广应用。袁征希望这一技术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使之成为一项水质净化的实用技术,并能在我省河涌、湖泊治理和农村水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作用。(撰稿:李少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