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征谈环保职业教育
——在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发展战略研讨会上的讲话
• 李曼丽记录整理
广东的环境教育已经走过了39个年头。
1978年广东省成立了全国最早的环境保护类中等专业学校,至今已经发展成为在校学生过万的高等环境职业学院,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办学规模等方面取得了空前的发展。近40年来,不仅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环保人才,而且已成为我省环保在职干部培训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
随着绿色发展国家战略的贯彻和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的实施,环保人才的社会需求正与日俱增。环保职业教育面临着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摆正位置,确定目标,抓住机遇,实施正确的发展战略已是环境教育的当务之急。
目标:意识、知识、技能、态度、参与
环境教育相对于传统的专业教育来说,提起和发展的历史都很短。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第一次提出“环境教育”的概念,成为全球环境教育的发端。会议强调要利用跨学科的方式,在各级正规和非正规教育中,在校内和校外教育中开展环境教育。
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第比利斯召开了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突破了环境教育概念以知识为主的特点,明确提出了环境教育的目标包括:意识、知识、技能、态度、参与五个方面,为环境教育的发展构建了基本框架。
此后,在我国把环境教育作为贯彻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重要基础工程,作为中国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至1992年教育部在92教育大纲中明确提出了环境教育的目标为:
1、培养消除环境污染和防治生态破坏,改善和创造高质量的生产生活环境所需的各种专门人才;
2、培养和造就具有环境保护和持续发展决策综合和管理能力的各层次管理人才;
3、培养广大人民群众自觉保护环境的道德风尚,提高全民族的环境发展意识。
这就是环境教育的办学宗旨,也是一切环保普通教育要遵循的目标。
定位:现代职业教育
学院的定位是职业技术教育,是与普通教育有所关联但又有所区别的一种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但其培养人才的目标是“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与普通高校教育的区别在于,更偏重为职业领域的就业、创业准备而进行的教育。
而高等职业教育更应该按照国务院提出“创新发展”的要求,完善产教融合,改革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职业教育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核心,并坚持做到三个“贯穿”。一是要把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素养;二是要把职业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使学生掌握就业必备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三是要把职业指导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以就业为导向,引导学生关注行业的发展,服务于行业技术的转型升级。专业设置与学科建设也必须紧紧跟住行业发展和产业需求,紧紧跟住技术进步的生产实际,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形成职校的办学特点。
创新职业教育模式
鉴于职业教育的定位和特点,必须进一步完善产教整合,改革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尤其是要对以课堂教育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改革,探索和建立一种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技能、适应社会职业发展的新的教学模式。
一是要实行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实施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训教学”、“顶岗实习”是职业教育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要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创新顶岗实习形式,每个专业都要根据专业特点设立实验、室训基地,开展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
二是实行校企结合,实行工业企业家和教育工作者的结合。实习实训教学必须依托成功的工业企业,工业企业家和技师技工都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合作伙伴,企业、行业所积累的技术技能是最好的教学资源,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学徒制试点都是一种校企一体化育人的良好模式。
三是要坚持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基础教育与职业培训相并举的教学模式。环境教育本身就是一项跨学科的教育,必须跨学科地获取与环境所相关学科理论的支持。但每一所职业教育学校,几乎都不可能设立大而全的学科教育体系,因此加强职业学校与其他高校的合作,实行跨学科的校际之间的合作显得格外重要。
四是要主动担当起生态文化、生态道德培育建设的历史使命。中央、国务院提出要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这一提法已远远超出常规的职业道德教育的范畴。生态文化是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机构应该是当然的生态环境教育基地,要以此发挥教育基地的社会功能,在提高公众意识、动员公众参与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方面要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纳入干部教育培养体系;另一方面要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把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结合起来。如果这件事做好了,那么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是数十亿的环保工程措施所不可比拟的。(完)